严以律己 筑牢为政底线
转载自: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严以律己是立身之本,更是为政之基。严以律己检验着严以修身成效,只有严以律己,才能严以用权。对领导干部而言,律己不严,不仅自己身败名裂,更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。如何做到严以律己,本期进行讨论。 心悬“律己之剑” 心存敬畏、手握戒尺,做事才能有所顾忌,行动才能不忘法纪。严以律己,就是要将“三严三实”作为做人为官的内在自觉和行动标准,作为悬在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,经常斩切还存在的私心杂念,慎独慎微,勤于自省,遵守党纪国法,做到为政清廉。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史中贯穿着严以律己、清正廉洁的红线。南宋胡太初《昼帘绪论》有言:莅官之要,曰廉曰勤。明代思想家薛瑄把“廉者”分为三等,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,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,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。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,要把自己关进党纪国法的笼子里,时刻保持“畏法律、保禄位”的人生觉醒;要洁身自好,慎独慎微,不断提升“尚名节”的修养自觉;要增强党性修养,养信念、守清廉,最后达到“见理明”的崇高境界。(孙迅) 敢于“画地为牢” 成语画地为牢,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,不得逾越。领导干部在严以律己上要敢于“画地为牢”,自觉做到在法规规范和道德面前不逾矩。 以敬畏为“牢”。对百姓心存敬畏,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、一切依靠群众,多干为民谋利、为民造福之事;对法律心存敬畏,主动维护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的权威,坚持严明纪律、依法依规办事;对担当心存敬畏,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,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、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。 以慎独慎微为“牢”。自觉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、八小时内外一个样。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,也能坚持原则,做到不义之财不取、不正之风不沾、不法之事不干。要明白“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”,几顿饭、几杯酒、几张卡,连在一起的往往是公款、公权;疏于对身边人的管理教育,被撬动的就可能是为人为官的基础防线。只有把慎独慎微作为个人思想修养和行为规范的“牢”,事事处处把握好自己,认真做好每件小事、“拘”好每个小节,才能为人民掌好权、用好权。(张会敏) 善于“谨小慎微” 领导干部要做到严以律己,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形形色色的考验面前,要做到谨小慎微,从自己做起、从小事改起、从点滴抓起,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稳得住心神、把得住操守、管得住小节。 勿用“小聪明”。要遵守规章制度,不能在金钱面前动起“小九九”,不能在项目中打起“歪主意”,更不能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“捞一把”。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,做到为人处世,长留一份宁静;履职从政,多存一点淡泊。 慎待“小兄弟”。古人云,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”。领导干部在交友上要慎重、自重,远离一些别有用心的小人,多同普通群众交朋友,多同基层干部交朋友,多同专家学者交朋友,从中获取健康成长正能量,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动力。 警惕“小缺口”。不积小善,不能成大德;不积小恶,不足以亡身。一个人如果在小事小节上“失守”,就很难在大事大节上守得住。领导干部要认真对待小事,守住小节,绝不能放任自己,放纵自己,让所谓的“人情往来”“温水煮青蛙”。 (胡军) 勇于面对错误 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干部也一样,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这样那样的“瑕疵”。严以律己就要坚持问题导向,把弊病抓在平时、把问题解决在平时,为官才有底气、干事才有锐气。 勇于自我反省、自我磨砺。要做敢于面对批评的人,把批评当镜子、当成宝,珍惜批评、心怀感恩,以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精神,深摆细查自身不严不实的问题,查摆工作方法、业务能力的差距,分析为人处事的过失不足。特别要强化党性这个根本,查找自身“总开关”的问题、理想信念的问题、廉政为民的问题、公道正派的问题,提高自省自警自励的能力。 敢于“刮痧疗毒”。对查摆的问题、领导同事群众的批评,认真对对号、入入座,从严从实抓实整改。以认真较真的精神,列出单子、排出工期,一步一个脚印地抓问题,一件一件地抓到底。问题整改要走远一步、抓深一层,既要在思想上“补钙”,又要心存“戒尺”,切实把心灵上、行动上的问题解决到位。(蔡洪帅)